在教授學生做筆記的過程中,一直有個很深很深的體會,就是閱讀量大的孩子,對於文本內容的理解,遠遠超過閱讀量小的孩子,閱讀量大的孩子一點就通,然對於沒啥閱讀量,甚至只會看圖畫書的孩子,不管我如何在課堂上使力,感覺都是力有未逮,怎麼樣能把這些沒閱讀量的孩子拉上來,讓我傷腦筋許久,不僅如此,這些孩子裡有不少根本不願意碰到字,就是看到字就跳過去,看到字就不願意寫,除非將課堂搞得像玩遊戲一樣,不然這些孩子總是當課堂裡的客人,因為他們沒有學習動機,甚至對學習與成績表現冷感。
不過我老是被好奇心驅使著,每次想到新的點子,若沒有嘗試看看,就會渾身不舒服,所以我的筆記教學一直在變化,最近有四個小撇步,學生反應還不錯,至少我看見中間後面的孩子有動起來了,於是趕緊記錄下來。
作筆記本來就不是只有心智圖一種,先前我曾將台灣的各種地形整理成樹狀圖,中間好多空格留給學生填進去,有較聰明的孩子一看就知道,其實這與心智圖有異曲同工之處。最近我則是將史前人類的文化特徵請學生整理出來,不管是課本裡的文字,或是圖裡的內容,都要整理出來,並且用數字列出順序,待這個表格完成後,再請學生化成心智圖,果然狀況好很多,這樣的方式他們比較容易著手。